風車,又名吉祥輪,八卦風輪,四季平安符。這玩意兒不起眼兒,春節一到,滿大街都瞧得見。它用高粱桿,膠泥瓣兒和彩紙扎成。它的小輪旋轉祈風調雨順:它的小鼓聲聲喻和諧之音:它那紅黃綠的彩條是陽光,大地和藍天的象征。
一種用紙折成的類似以風力機的玩具,兒童時的我們特別喜歡,如今比較少。作為玩具的風車只有中國有,其他地方不多見。過去風車周長365分,象征一年365天,12根輻條表示12個月,24頭表示24個氣節,風車有四道符,祈求四季平安。所以老話說“風吹風車轉,風吹幸福來”。風車現已成為北京春節廟會和節俗活動的文化標志物之一。
小馬達
具有動力,在一個立式的普通馬達(單相或三相異步電動機)的出力軸前面,安裝上一個小機,就構成了一臺小馬達。其主要作用是減速增力。
小馬達實際上也是一臺齒輪減速機,只不過是它的功率比較小,一般不會超過180W,并且減速機部分,也不是單一的齒輪減速機,有時還會配蝸輪減速機,直線減速機等。
小馬達的應用非常廣泛,在小型化、自動化機械設備上是常用的動力設備,特別是在包裝機械、印刷機械、彩盒機械、小型生產線、輸送帶、傳送帶、電子儀器、自動化設備、模切沖型機、絲印移印機、分條機、食品機械、化工、紡織設備上。
視覺暫留
視覺暫留(Persistence of vision)[1] 現象是光對視網1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后,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,其具體應用是電影的拍攝和放映。原因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造成的。是動畫、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。 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,感光細胞感光,并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,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。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,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,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。
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運用,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早的視覺暫留運用。宋時已有走馬燈 ,當時稱 “馬騎燈 ” 。隨后法國人保羅·羅蓋在1828年發明了留影盤,它是一個被繩子在兩面穿過的圓盤。盤的一個面畫了一只鳥,另一面畫了一個空籠子。當圓盤旋轉時,鳥在籠子里出現了,這證明了當眼睛看到一系列圖像時,它一次保留一個圖像。
物體在快速運動時,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,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0.1-0.4秒左右的圖像,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。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。人眼觀看物體時,成像于視網1膜上,并由視神經輸入人腦,感覺到物體的像。但當物體移去時,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,而要延續0.1 -0.4秒的時間,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“眼睛的視覺暫留”。